2020-08-13

磨喝乐

摩睺罗的俗名,宋时七夕习俗,买磨喝乐泥偶,形象多为小孩着红背心,系青纱裙,或手持荷叶,

来源有说认为是祆神统称的摩醯首罗音转,有说认为是摩侯罗伽音转,有说为释迦牟尼之子罗睺罗。


《渊鉴类函》

岁时纪事云七夕俗以蜡作婴儿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谓之化生本出于西域谓之摩睺罗

《梦粱录》

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著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名「摩罗」,孩儿悉以土木雕,更以造彩装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又于数日前,以红鸡、果食、时新果品互相馈送。禁中意思蜜煎局亦以「鹊桥仙」故事,先以水蜜木瓜进入。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罗」之状。此东都流传,至今不改,不知出何文记也。

《东京梦华录》

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向。(「磨喝乐」本佛经「摩罗」,今通俗而书之。)

《即事十首》

瓜果跽拳祝,[日侯]罗扑卖声。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

《醉翁谈录》

七夕。潘楼前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嘉讨校有以私忿易乞巧市乘马行者,开封尹得其人,窜之远方。自后再就潘楼。其次丽景、保康诸门及睦亲门外亦有乞巧市,然终不及潘楼之繁盛也。夫乞巧楼多以采帛为之,其夜妇女以七孔针于月下穿之,其实此针不可用也,针褊而孔大。其馀乞巧,南人多仿之。京师是日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语谓京之摩猴罗小大甚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侈者。南人目为巧儿。

《西湖老人繁胜录》

御前扑卖摩侯罗,多著乾红背心,系青纱裙儿;亦有著背儿,戴帽儿者。牛郎织女,扑卖盈市。卖荷叶伞儿,家家少女乞巧「巧」上原脱「乞」字饮酒。

你可能还喜欢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